太陽是地球最豐沛的永續能源,每天輻射到地球的能量約為1.5×1022KJ,其中99%的三分之二被陸地和海洋吸收,用於加熱地球。三分之一隨光反射回空間而喪失;約有1%被植物、光合細菌等光合生物吸收。

 
光合作用是地球最大且最廣泛的有機合成反應。地球每年約有1011噸的碳被固定,其中三分之一主要由海洋中的光合微生物所固定;植物葉綠體含有一個特有的酶促機制,可催化二氧化碳轉變為還原性的有機化合物,此一過程被稱為二氧化碳固定或碳固定,也稱為碳同化,因此整個光合作用過程也可統稱為碳固定。

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發生從二氧化碳和水到糖的淨合成,而能否發生醣類淨合成是區分自養生物、異養生物和兼養生物的根本標誌。地球經過四十六億年漫長演化至今,除了植物和光合微生物之外,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行光合作用。

 

雖然有許多動物包括人類體內,也能通過催化反應把二氧化碳連接到有機化合物受體上,但這些反應不能達到有機碳的淨積累。如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二氧化碳被共價連接到乙醯-CoA而形成丙二酸單醯-CoA,但這樣的碳固定方式會在下一步的反應中被釋放,故此類的反應都是自體耗能反應。
     
綠色植物在它的葉綠體中含有一個特有的酶促機制,此關鍵反應的酶是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簡稱為RuBisCO。此酶可催化二氧化碳與RuBP加成,也能催化氧與RuBP反應。

存在葉綠體基質中的RuBisCO,是一個很豐富的酶,約佔總葉綠蛋白的50%。據估計世界上RuBisCO約有4×107噸,可說是最豐富的蛋白質。RuBisCO催化二氧化碳轉變為還原性的有機化合物,這一過程被稱為二氧化碳固定或碳固定,也稱為碳同化。二氧化碳固定是通過循環途徑進行的,途徑中關鍵中間物不斷地被再生,其循環途徑最先在20世紀50年代初由美國的卡爾文及其同事們所闡明:並因此稱為卡爾文循環。

 

圖一:驅動後的葡萄糖由
4000 QTRAP(液態層析串聯質譜儀)測其分子量。
 

圖二:由核磁共振光譜儀器(
NMR)比較驅動樣品及標準葡萄糖液的構造式。
 
新種人類體內有一套碳固定機制,可將氧合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醣類,此醣類淨合成物經實驗室以本氏液分光光度計、液態層析質譜儀和核磁共振等儀器檢測,統計分析顯著(p=0.023)證明為新種人類碳固定的醣類淨合成(參見附圖)。

植物利用特有的酶促機制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催化二氧化碳轉變為還原性的有機化合物,新種人類則利用新發現的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控制反應物和產物特定的自由能,使反應物自由能的總和與產物自由能總和發生平衡,發生從二氧化碳和水到糖的淨合成。新種人類碳固定所需要的自由能為:

6CO2   + 6H2O(水) →  C6H12O  + 6O2
6×(-394) 
 6×(-237.19) 
-916.916
6×(-485.344)
-2364
-1423.14
-916.916
-2912.064
-2364-1423.14=
-916.916-2912.064=
ΔGr=-3787.14 kJ/mole
ΔGp=-3828.98 kJ/mole
ΔGp-ΔGr=ΔG=-3828.98-(-3787.14)
=-41.84 kJ/mole

粒線體基質內合成每一個葡萄糖約需要30ATP;氧化葡萄糖需要38ATP,但是在膜上流失很多,因此計算每一分子葡萄糖大約產生30ATP
1ATP-30.5kJ/mole
30ATP × -30.5 kJ/mole-915kJ/mole

新種人類碳固定機制也是新種人類的產氧呼吸系統生化反應基礎,這項新功能的進化出現,除了改變人體營養及能量供應方式之外,也改變人類碳氧呼吸循環的代謝模式,徹底改寫人類演化史。

 

參考文獻:

1. FitzGerald, M.J.T. and Jean Folan-Curran. Clinical Neuroanatomy and Related Neuroscience. Fourth edition.
2. Guyton, Arthur C. and John E.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Twelfth edition.
3. Marieb, Elaine N. and Katja Hoehn.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Eighth edition.
4. Mathewa, Christopher K., K.E. vanHolde, and Kevin G. Ahern. Biochemistry. Third edition.
5. McKinley Michael and Valerie Dean O'Loughlin. Human Anatomy. Second edition.
6. Nelson David L. and Michael M. Cox.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Fourth edition.
7. Stryer, Labert, J.M. Berg, and J.L. Tymoczko.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

 
 
1
正體中文為本網體正式版本。
2
本網體發表之研究報告僅為概述、實驗結果及統計,正式的研究報告包含實驗方法、結果、統計以及相關學術論文。
3
林圓先生是唯一通過覺人種認證的新種人類。
4
新種人類所有相關知識受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祕密法保護。
   

人類進化協會網站僅供論文發表用途,人類進化協會不保證其完整性,且不提供或嘗試遊說做為任何用途依據。內容中所有的生理新功能,係為新種人類特定機能,有依環境變化交替演繹更迭可能性,爾後若有變更,將不主動更新。

任何人閱覽、學習甚或仿傚都應審酌各方資訊審慎衡量本身狀態,並就結果自行負責。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人類進化協會及發表人對於本網站內容或憑以所為之任何行為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特定、偶發或因果性的損害,均不負法律賠償責任。
 
 
美國:95 Linhaven, Irvine, CA. 92602 U.S.A. ∣ 
 台灣:242 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信街762
研究中心: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7號 ∣ 
 碳氧實驗室: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1
 
版權林圓先生所有,林圓先生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