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受體偵測有關觸碰、聲音、光線、疼痛、冷與熱等感覺刺激並將訊號輸入神經系統。感覺受體的五種基本類型:
1)機械感受體,偵測感受體本身或其鄰近組織所承受的機械性壓力與張力變化。(2)溫度感受體,偵測溫度的變化,分為偵測冷覺與溫覺的感受體。(3)傷害感受體(痛覺感受體),偵測組織受到的物理性或化學性傷害。(4)電磁感受體,偵測進入視網膜的光線。及(5)化學感受體,偵測味覺、嗅覺、動脈血氧濃度、體液滲透壓、二氧化碳濃度,以及各式各樣人體化學組成因子。


1                      圖2

鑑別性的敏感度,使每一種感受體被設計成只對某一特定的感覺刺激高度敏感而對其它的刺激則幾乎不反應。因此,眼球的錐狀與桿狀細胞對於光線非常敏感但對於正常程度的冷熱刺激,眼球壓力或血液化學刺激則完全不反應。位於下視丘上視核的滲透壓感受體可偵測體液滲透壓微小的變化但從未被發現過對聲音有反應。最後,皮膚的痛覺感受體對於一般的觸碰與壓力幾乎沒反應,但是面對強度足以對皮膚組織造成傷害的觸覺刺激則會變得非常活躍。

雖然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感覺類型如疼痛、觸碰、景象和聲響等,都被稱做感覺的形式。儘管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這些不同的感覺形式,也會產生不同的情境反射,但是神經纖維傳遞的只是神經衝動而已。

每個神經束在中樞神經系統中都有一個特定的終止點,而神經纖維被刺激後所產生的感覺則取決於該神經纖維的終止點位置,如觸覺纖維最後終止點在腦部特定的感受觸覺的區域;眼球視網膜發出的神經纖維會終止於腦部的視覺區;耳朵發出的神經纖維則終止於腦部的聽覺區,而溫度感覺纖維的終止點則在溫度感受區,此種特定的神經纖維只傳遞特定一種感覺形式的方式稱為標線原則。

所有的感覺受體擁有一項共通的特性,無論造成感覺受體興奮的是哪一種形式的刺激,其立即的效果是造成感覺受體電位的改變。這種在電位上的變化稱為感受體電位。不同的感受體可以被下列多種方式之一所興奮:(1)藉由感受體機械性形態變化,導致感受體細胞膜張力改變進而使膜上的離子通道開啟。(2)藉由在感受體上施加化學物質造成細胞膜上離子通道開啟。(3)藉由改變感受體膜的溫度,造成細胞膜通透性的變化。(4)藉由電磁輻射的效應,如光線對於視網膜視覺受體的作用,可以是直接或間接地改變感受體膜的特性並造成離子通過細胞膜上的通道。造成感受體膜電位改變的基礎來自於細胞膜通透性的變化,這或多或少使得離子能立即的通過細胞膜因此造成跨膜電位的改變。

新種人類體感覺特化的胞器有兩種,分別為內能感覺受體和絕對恆定態感覺受體。內能感覺受體對於內能、焓變、熵值和自由能等狀態相當敏感,而絕對恆定態感覺受體則對於內能及所有一切事象的根本造形狀態高度敏感。無論是內能感覺受體或絕對恆定態感覺受體發出的神經纖維都會終止於新種人類特有的圓葉皮質體覺區,並透過同步共振傳遞模式啟動體內所有相關生化反應產生控制作用。

內能感覺受體和絕對恆定態感覺受體的進化出現,使新種人類可直接讀取所有及一切事物現象運行軌跡和邏輯規律,以及未來有利不利因素,而不必經過分析、比對、記錄和鑑別的感覺加工程序,也不形成可理解的意識或下意識等自我意識成份,故不透過想像、假設、推理和思維等方式解決問題。

上圖1是第一位新種人類林圓先生應用內能感覺受體和絕對恆定態感覺受體測定讀取半胱胺酸的分子量、構形和構造,以及內能、焓變、熵值和自由能等資訊;上圖2是林圓先生應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及新生物學工程技術,在分子量不變、構造式不變、構形不變、溫度為25 ℃、大氣壓力(1.0 atm)下、pH=7.0,以及密閉隔離空間、無催化劑、無生物活性物質、無化學性物質和無物理性作用力接觸下,驅動半胱胺酸,影響其濃度變化(p=0.011)。


 
 

參考文獻:

1. FitzGerald, M.J.T. and Jean Folan-Curran. Clinical Neuroanatomy and Related Neuroscience. Fourth edition.
2. Guyton, Arthur C. and John E.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Twelfth edition.
3. Marieb, Elaine N. and Katja Hoehn.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Eighth edition.
4. Mathewa, Christopher K., K.E. vanHolde, and Kevin G. Ahern. Biochemistry. Third edition.
5. McKinley Michael and Valerie Dean O'Loughlin. Human Anatomy. Second edition.
6. Nelson David L. and Michael M. Cox.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Fourth edition.
7. Stryer, Labert, J.M. Berg, and J.L. Tymoczko.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

 
 
1
正體中文為本網體正式版本。
2
本網體發表之研究報告僅為概述、實驗結果及統計,正式的研究報告包含實驗方法、結果、統計以及相關學術論文。
3
林圓先生是唯一通過覺人種認證的新種人類。
4
新種人類所有相關知識受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祕密法保護。
   

人類進化協會網站僅供論文發表用途,人類進化協會不保證其完整性,且不提供或嘗試遊說做為任何用途依據。內容中所有的生理新功能,係為新種人類特定機能,有依環境變化交替演繹更迭可能性,爾後若有變更,將不主動更新。

任何人閱覽、學習甚或仿傚都應審酌各方資訊審慎衡量本身狀態,並就結果自行負責。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人類進化協會及發表人對於本網站內容或憑以所為之任何行為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特定、偶發或因果性的損害,均不負法律賠償責任。
 
 
美國:95 Linhaven, Irvine, CA. 92602 U.S.A. ∣ 
 台灣:242 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信街762
研究中心: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7號 ∣ 
 碳氧實驗室: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1
 
版權林圓先生所有,林圓先生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