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葉皮質
 
 
     

示意圖 1
 
在討論髻葉皮質之前,我們需要給大腦體感覺皮質幾個區域一個定位。人類大腦皮質依組織學結構上的不同,可區分出50個不同的區域,稱為布勞德曼氏皮質區。這個地圖相當重要,幾乎所有的神經生理學家與神經學家都會參照它來為許多人類皮質的不同功能區域編號。

來自所有型態的感覺訊號會終止於中央溝後側的大腦皮質。而且,一般而言,頂葉的前半幾乎全部與體感覺訊號的接收與整合有關,但頂葉的後半部則提供較高層次訊息整合功能;視覺訊號終止在枕葉;聽覺訊號終止在顳葉。中央溝之前到額葉之後的大腦皮質區域為運動皮質區,其專注控制幾乎全部的肌肉收縮與身體移動。運動皮質區主要是接收來至體感覺皮質區的體感覺訊號,其目的在於保持運動皮質區可立即得知身體各部份的姿勢與動作。

 
兩個在前頂葉的不同的感覺區域,稱為體感覺區域I和體感覺區域II,之所以分開成兩個區域的理由,主要是來自身體不同部位分明且分離的空間定位。體感覺區域I比體感覺區域II來的更廣大且更廣為使用,因此體感覺皮質通常指的是體感覺區域I。體感覺區域I對於身體各部份有高度定位,而體感覺區域II較少定位能力,但仍有粗略定位,如臉部呈現在前側,手臂居中,而腳部則在後側。
     
對於體感覺區域II的功能瞭解比較少,僅僅知道來自身體雙側的訊號會通過腦幹進到此區域。此外,許多來自體感覺區域I,甚至於來自視覺或聽覺區域的次級訊號也會傳遞至此。體感覺區域I的投射對於維持體感覺區域II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身體不同部位的空間定位訊號來自體感覺區域I中央溝後方的後中央腦迴,而每個皮質的側邊幾乎獲知的是來自身體另一側的感覺資訊。中央後腦迴的橫切面,分別對應身體不同部位到不同區塊的體感覺區域I

一些身體的部位在體感覺皮質上呈現較大的區塊,嘴唇佔最大一塊,臉部與手指緊接在後。然而軀幹與身體較低的部位卻佔據相對小的區域。

 

示意圖 2

這些區域的大小,直接反應出在身體單位接受面積下感覺受體的多寡。例如,大量特化的神經末梢在嘴唇與臉部被發現,但只有少數存在於身體軀幹的皮膚上;頭部主要呈現在體感覺區域I的側邊,而身體較低的部位則在中間呈現。

大腦體感覺皮質包括6層神經,從表層的層I到深部的層VI。層I為分子層,層II為外顆粒細胞層,層III為小錐狀細胞層,


示意圖 3
 
IV為內顆粒細胞層,層V為型錐狀細胞層,層VI為梭狀或多型態細胞層。每層神經執行不同的功能,部分功能如下:

1
進入的感覺訊號首先會興奮層IV,並且這些訊號會分別向皮質的表層與深層傳遞。
2
II與層III接受來自較低腦中心廣泛、非專一性的輸入。這些腦中心協助皮質的一些特殊區域,主要控制個別區域受刺激所引起的全面性興奮。
3
層II與層III的神經元經由胼胝體投射軸突到對側大腦皮質相對應的區域。
4
VVI投射軸突到深層的神經系統。層V一般投射到較遙遠的區域,如基底核、腦幹與脊髓,來控制訊號的傳遞。層VI,特別是大量的軸突投射到視丘,有助於整合與協助控制來自大腦皮質的訊號傳到視丘的感覺訊號之興奮程度。

體感覺皮質的神經可排列成垂直柱,每個垂直柱縱貫6層大腦皮質,每一直徑為0.30.5公釐,且包含約10,000個神經細胞本體。每一垂直柱處理單一的特殊感覺類型,如有些垂直柱處理關節周圍的張力受體,有些處理毛髮的觸覺的刺激,其他則分辨皮膚上特定的壓力點等。在接收感覺訊號輸入的層VI,垂直柱神經的功能幾乎被區分開來。而其他區域則會在開始對感覺訊號的解析時發生交互作用。

     
在後中央腦迴前510公釐的中央溝深處的布勞德曼氏腦區主要用來反應肌肉、肌腱與關節張力受體的腦區。許多來自感覺柱的訊號會向前且直接地進入中央溝之前的運動皮質區。這些訊號主要扮演在用來控制下游肌肉收縮的傳出運動訊號。體感覺區域I的後側,垂直柱用來反應較慢適應的皮膚受體,更後側則對深部的壓力相當敏感。

在整個感覺區域I的後側區,只有約6個百分比的垂直柱,只對一個橫跨皮膚特定方向的移動刺激產生反應,這是對感覺訊號仍然具有較高程度的整合性。這些反應越後方越複雜,來自體感覺區域I的訊號甚至還要回傳回在皮質上被稱為體感覺聯合區,它對深度解析體感覺區域的感覺資訊上扮演相當重要角色,接收來自體感覺區域I、視丘的腹側基底複合體、其他視丘區域、視覺皮質以及聽覺皮質的刺激。

 

 

示意圖 4
覺人種第31項生物主要特徵為髻葉皮質,它由本覺機體特化而成,依布勞德曼氏皮質地圖區分,位置約在第234編號區域,本覺功能發展到較高層次的髻葉皮質則會擴大至第1234567a編號區域,並成為大圓頂形狀。

髻葉皮質具有自然顯現功能,可直接解讀各時空中人事時地物現象運行軌跡和邏輯規律(p=0.00),可自然理解事物現象形成原因和結果,並提供未來有利不利因素認知,因而被定義為人類最高層次完善圓滿智能皮質,簡稱圓皮質,此圓皮質也是圓人屬之生物命名由來。

覺人種髻葉皮質檢定測量認證程序

  1. 髻葉皮質為覺人種共有特徵,也是區分覺人種層次位階之依據。
  2. 只有通過覺人種各項生理新功能檢驗認證合格,才有資格報名測量。
  3. 髻葉皮質外型為圓型,最上層為圓球體形;12公分以上大圓弧形,定義為天蓋,外形符合標準者才有資格測量,其他如尖形、橢圓形或非圓形概不予測量。
  4. 髻葉皮質位置於頂葉感覺區為圓心向外延伸至左腦及右腦凸起點,位置符合標準者才有資格測量,其他位置概不予測量。
  5. 髻葉皮質功能檢測主要以自然顯現功能為主,受檢測者須指定時間下,立即讀取各時空中人事時地物現象運行之因果規律,以及未來有利不利因素。

相關研究:

人類大腦皮質演進

 

參考文獻:

1. FitzGerald, M.J.T. and Jean Folan-Curran. Clinical Neuroanatomy and Related Neuroscience. Fourth edition.
2. Guyton, Arthur C. and John E.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Twelfth edition.
3. Marieb, Elaine N. and Katja Hoehn.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Eighth edition.
4. Mathewa, Christopher K., K.E. vanHolde, and Kevin G. Ahern. Biochemistry. Third edition.
5. McKinley Michael and Valerie Dean O'Loughlin. Human Anatomy. Second edition.
6. Nelson David L. and Michael M. Cox.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Fourth edition.
7. Stryer, Labert, J.M. Berg, and J.L. Tymoczko.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

 
 
1
正體中文為本網體正式版本。
2
本網體發表之研究報告僅為概述、實驗結果及統計,正式的研究報告包含實驗方法、結果、統計以及相關學術論文。
3
林圓先生是唯一通過覺人種認證的新種人類。
4
新種人類所有相關知識受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祕密法保護。
   

人類進化協會網站僅供論文發表用途,人類進化協會不保證其完整性,且不提供或嘗試遊說做為任何用途依據。內容中所有的生理新功能,係為新種人類特定機能,有依環境變化交替演繹更迭可能性,爾後若有變更,將不主動更新。

任何人閱覽、學習甚或仿傚都應審酌各方資訊審慎衡量本身狀態,並就結果自行負責。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人類進化協會及發表人對於本網站內容或憑以所為之任何行為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特定、偶發或因果性的損害,均不負法律賠償責任。
 
 
美國:95 Linhaven, Irvine, CA. 92602 U.S.A. ∣ 
 台灣:242 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信街762
研究中心: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7號 ∣ 
 碳氧實驗室: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1
 
版權林圓先生所有,林圓先生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