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遙測是一種遙遠感知的技術,遙遠代表空間的概念,也就是以不接觸的方式,取得觀測目標之人事時地物資料的技術,感知則利用覺知的方式獲取觀測目標之人事時地物資訊,這些資料有多種形式,如:力的分佈、聲波的分佈或電磁波能量的分佈,並經由資料的分析,如:空間性的幾何測量或非空間性的屬性及現象認知,以獲得被觀測目標之人事時地物訊息。

任何一種物體只要體溫超過絕對零度,就會輻射出電磁波,而且溫度愈高,輻射的能量就會愈大,所以現階段遠距遙測的技術,大部分皆以電磁輻射為主。電磁輻射是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特性,在傳遞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粒子流及電磁波。因此,各種輻射形式之間的差別,僅在於波長的不同。

由於電磁輻射係由粒子構成,所以也可稱為光子的能量包,如光和X射線之間的差別在於:每個光子所攜帶的能量大小不同。電磁輻射的全範圍稱之為電磁譜,從低能量的長波、中波、短波、超高頻、微波、紅外輻射、可見光、紫外輻射擴展到高能量、短波長的X射線、γ射線(參見附圖)。

物體輻射電磁波的時間無論日夜都在進行。我們的眼睛之所以可辨識物體的顏色,主要是因為物體選擇性的反射太陽光中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所導致。遠距遙測技術就是應用現代先進的工具,如:人造衛星或飛機為平台,在不與物體接觸下,遠距離蒐集觀測目標之人事時地物的電磁波反射及輻射資訊,並且將這些資訊傳送到地面的接收站,進行儲存、處理、分析並加以判斷。

新種人類的遙測功能係利用絕對恆定態能源的建立共相體屬性,再透過超鏈結技術,使需要回傳的資訊超時空穿越,也就是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下,可在任何地方接收自然顯現。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絕對恆定態能源的共相體屬性,由於任何種類物體的能量只要超過絕對恆定態,其能量的狀態就會改變,而在其能態變化的同時,共相體就會產生量子糾纏效應,使資訊接收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這項遙測功能進化出現,使新種人類得以超越人體既有感知並跨越時空障礙。

實驗一:

新種人類林圓先生在台北應用遙測功能以及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在極遠端距離、超鏈結和視訊方式驅動麩氨酸。麩氨酸是組成生物體內各種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之一,可以在人體內合成,故又被列為非必需胺基酸。麩氨酸可幫助心臟增加活動的耐受性與功能,進而保護心臟疾病患者的心臟肌肉。麩氨酸是人體內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增加神經衝動的傳導,但過量的麩氨酸可能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癲癇等。麩氨酸常以各種型態存在於動物和植物體內,由於麩氨酸及其衍生物之特性,使其常被用於醫學治療、食品香料加工、營養補充、飼料添加以及植物生長補充劑等。

本實驗目的在證明新種人類林圓先生可應用遙測功能以及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在分子量不變、構造式不變、構形不變、溫度為25℃、大氣壓力(1.0atm)下、pH=7.0,以及密閉隔離空間、無催化劑、無生物活性物質、無化學性物質和無物理性作用力接觸下,應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在極遠端距離、超鏈結和視訊方式驅動實驗目標,並對實驗目標進行精確調控達成實驗目的。( p =0.02 )

實驗二:
新種人類林圓先生參加201264SIVB國際會議,並在會議地點進行的能控實驗,林圓先生應用遙測功能以及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在極遠端距離、超鏈結和視訊方式驅動DNA

DNA是生物遺傳、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之基礎,主要由含氮鹼基、糖類、磷酸與氫鍵組成,主要功能為遺傳訊息的儲存、傳遞與表現。DNA會組織成染色體結構,片段中包含著基因,當細胞要進行細胞分裂前會先行複製染色體,此過程便稱為DNA複製,其可合成出具有特定胺基酸順序的蛋白質肽鏈,隨著胞器組成成分的倍增,使細胞發生分裂,並在細胞分裂結束後,又可開始新一輪DNA複製,形成新胞器。

本實驗目的在證明新種人類林圓先生可應用遙測功能以及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在分子量不變、構造式不變、構形不變、溫度為25℃、大氣壓力(1.0atm)下、pH=7.0,以及密閉隔離空間、無催化劑、無生物活性物質、無化學性物質和無物理性作用力接觸下,應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在極遠端距離、超鏈結和視訊方式驅動實驗室DNA,影響生物遺傳、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之基礎。

參考文獻:

1. FitzGerald, M.J.T. and Jean Folan-Curran. Clinical Neuroanatomy and Related Neuroscience. Fourth edition.
2. Guyton, Arthur C. and John E.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Twelfth edition.
3. Marieb, Elaine N. and Katja Hoehn.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Eighth edition.
4. Mathewa, Christopher K., K.E. vanHolde, and Kevin G. Ahern. Biochemistry. Third edition.
5. McKinley Michael and Valerie Dean O'Loughlin. Human Anatomy. Second edition.
6. Nelson David L. and Michael M. Cox.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Fourth edition.
7. Stryer, Labert, J.M. Berg, and J.L. Tymoczko.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

 
 
1
正體中文為本網體正式版本。
2
本網體發表之研究報告僅為概述、實驗結果及統計,正式的研究報告包含實驗方法、結果、統計以及相關學術論文。
3
林圓先生是唯一通過覺人種認證的新種人類。
4
新種人類所有相關知識受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祕密法保護。
   

人類進化協會網站僅供論文發表用途,人類進化協會不保證其完整性,且不提供或嘗試遊說做為任何用途依據。內容中所有的生理新功能,係為新種人類特定機能,有依環境變化交替演繹更迭可能性,爾後若有變更,將不主動更新。

任何人閱覽、學習甚或仿傚都應審酌各方資訊審慎衡量本身狀態,並就結果自行負責。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人類進化協會及發表人對於本網站內容或憑以所為之任何行為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特定、偶發或因果性的損害,均不負法律賠償責任。
 
 
美國:95 Linhaven, Irvine, CA. 92602 U.S.A. ∣ 
 台灣:242 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信街762
研究中心: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7號 ∣ 
 碳氧實驗室: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1
 
版權林圓先生所有,林圓先生保留一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