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珠博士、林映彤、林 圓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人類進化研究中心
20081104日~ 1115

 
 

前言:

基因組的DNA是一種非常長的分子,它必須適合細胞或濾過性病毒顆粒的小空間,而DNA縮合作用是瓦解長的DNA鍵而形成結實緊密的短鍵,使DNA形成有次序的顆粒只含一個或少數的分子。

DNA的縮合作用,已經變成現代科學的研究,在生化、物化及分子生化中,它是一種代表遺傳資訊被包裝及保護的過程,在生技及醫學上,DNA所含的醫療基因可以由溶液轉變到目標細胞,成為基因的醫療用途。

縮合物的功用通常在於減少DNA的片段排斥,如:中和磷酸價或多價陽離子改變水的偶極適應性而接近DNA表面,以及排斥DNA與溶劑的互相作用和增加其它多聚體。多價陽離子可能引起DNA的局部彎曲或畸變,更容易引起縮合作用。

多價陽離子結合DNA表面的靜電作用,使DNA之間產生波動及水的極化而引起DNA的縮合作用,雖然沒有立即影響DNA的構造,但卻明顯扭曲直淺構造的DNA,緩慢造成DNA局部構造的改變。

本實驗目的在證明第1位進化成功的新種人類林圓先生,可應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在分子量不變、構造式不變、構形不變、溫度為25℃、大氣壓力(1.0 atm)下、pH=7.0,以及密閉隔離空間、無催化劑、無生物活性物質、無化學性物質和無物理性作用力接觸下,透過共振複製量組多價陽離子(Fe+++)置入DNA,影響DNA縮合作用,並測試其穿透3.8公分鋼板障礙物效率。


結果與討論:

由電泳結果得知,DNA經由林圓先生絕對恆定態能源共振複製量組FeCl3的能態置入後,它的Rf值低於對照組。實驗1-1,處理過的樣品,Rf值 = 0.404,對照組的Rf值 = 0.418(圖1,表1;實驗1-2,處理過的樣品,Rf值 = 0.430,對照組的Rf值 = 0.438(圖2,表1)。

1 比較實驗1-1兩種不同處理的DNA Rf
2 比較實驗1-2兩種不同處理的DNA Rf

表1 比較實驗1-1及實驗1-2兩種不同處理的DNA Rf

2種實驗,林圓先生利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共振複製量組FeCl3的能態,穿透3.8公分鋼板障礙物置入DNA

由結果而知,林圓先生利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共振複製量組FeCl3能態,以及共振複製量組FeCl3能態穿透3.8公分鋼板障礙物置入DNA,其Rf值都低於對照組。

實驗2-1,處理過的樣品,Rf值=0.390(前兩者處理相同),對照組的Rf值=0.404(圖3,表2);實驗2-2,第1種處理樣品的Rf值=0.389,第2種處理樣品的Rf值=0.394,而對照組的Rf值=0.403(圖4,表2)。


3 比較實驗2-1三種不同處理的Rf


4 比較實驗2-2三種不同處理的Rf

2 比較實驗2-1及實驗2-2三種不同處理的DNA Rf

由此可知,「絕對恆定態能源」不會受到時間、空間及其它物質的影響,因為兩種處理(單獨複製Fe+++及複製Fe+++穿過鋼板)的Rf值皆低於對照組,其結果都很相近。

FeCl3影響DNA的移動速度,因為Fe+++將結合DNA磷酸的負電子及部份中和DNA 的負電子,如果增加多價陽離子的濃度,DNA將形成縮合作用(condensation)甚至集合或聚集(aggregation),這個主要原因是靜電在DNA及陽電子之間互相吸引的緣故。

當金屬離子與磷酸接合時,減少活力,但是它會微量的移動DNA在吸光譜的位置。

DasSchuster說明陽離子在縮合時,減低它的移動率,因為它抑制電子-轉移-效應的狀態形成。

由上結果得知,絕對恆定態能源可共振複製量組多價陽離子影響DNA的縮合作用。


結論:

由電泳結果可知,樣品經過林圓先生利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共振複製量組FeCl3的能態置入DNA,以及穿透3.8公分鋼板障礙物置入DNA,兩者Rf值低於對照組,其主要原因是林圓先生增加多價陽離子的濃度,而使DNA產生更大的縮合作用。證明新種人類林圓先生可應用絕對恆定態能源和新生物學工程技術,量組多價陽離子影響DNA縮合作用。


參考文獻:

  1. Bloomfield, V. A. (1997). DNA condensation by multivalent c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biophysics.org/portals/1/pdfs/education/bloomfield.pdf
  2. Das, P. and Schuster, G. B. (2005). Effect of condensate formation on long-distance radical cation migration in D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 14227-14231. doi: 10.1073/pnas.0506778102. Retrieved from http://www.pnas.org/content/102/40/14227.full
  3. Hubele, N. F., Runger, G. C., & Montgomery, D. C. (1998). Engineering statistic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4. Rouzina, I. and Bloomfield, V. A. (1998). DNA bending by small, mobile multivalent cations. Biophysical Journal, 74, 3151-3164. doi: 10.1016/S0006-3495(98)78021-X.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99655/pdf/9635768.pdf
 
 
 
1、
正體中文為本網體正式版本。
2、
本網體發表之研究報告僅為概述、實驗結果及統計,正式的研究報告包含實驗方法、結果、統計以及相關學術論文。
3、
林圓先生是唯一通過覺人種認證的新種人類。
4、
新種人類所有相關知識受智慧財產權及營業祕密法保護。
   

人類進化協會網站僅供論文發表用途,人類進化協會不保證其完整性,且不提供或嘗試遊說做為任何用途依據。內容中所有的生理新功能,係為新種人類特定機能,有依環境變化交替演繹更迭可能性,爾後若有變更,將不主動更新。

任何人閱覽、學習甚或仿傚都應審酌各方資訊審慎衡量本身狀態,並就結果自行負責。無論在任何狀況下,人類進化協會及發表人對於本網站內容或憑以所為之任何行為所造成的直接、間接、特定、偶發或因果性的損害,均不負法律賠償責任。
 
 
美國:95 Linhaven, Irvine, CA. 92602 U.S.A. ∣ 
 台灣:242 台灣新北市新莊區中信街762
研究中心: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7號 ∣ 
 碳氧實驗室:652 台灣雲林縣水林鄉順興村7-1
 
版權林圓先生所有,林圓先生保留一切權利